20545468 1087245518044094 3310308167023210276 o

文:陳法蓉/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

 

 

 

YouTube2005年於美國註冊成立,2006年被Google買下之後,服務範圍更擴及全球,至今13年的時間,在YouTube上面觀賞影片已經是男女老幼的日常生活了。就在2016年底維基百科上多了一個新的頁面「YouTuber」,廣義是指在YouTube上傳原創影片的網路名人,狹義可說就是藉由YouTube上傳影片來賺取收入的人,原先這只是對創作者的稱呼,隨YouTuber人數漸多、影響度變大,現在這似乎可以說成是一種新興「職業」。

 

YouTuber這個名詞流行之前,大眾較熟悉的用語是「網紅」,網紅的定義是指利用網路突然竄紅的人並用社交平台、影音網站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從「台灣YouTuber訂閱人數排行榜」上可以發現:第一名的「這群人」他們在YouTube創立之際就開始上傳影片,影片因幽默搞笑而引起關注,在網路竄紅後有了「網紅」的稱呼,但直至2016YouTube頻道才突破百萬人訂閱;第二名的「蔡阿嘎」從部落格發佈影片而竄紅,獲得「網紅」的稱呼,YouTube頻道至2014年才破百萬訂閱。從排行榜上可以看到有趣的是:以YouTuber身分出道的「聖結石」僅用225天就達到百萬訂閱,相比於前者真的快速很多。另外在2018年也有9YouTuber成功破百萬訂閱,如:白癡公主、Joeman、小玉由此可見,過去的「網紅」如今踏上YouTube平台成為「YouTuber」對受眾的影響越來越大,隨著觀看人數越來越多、受眾年齡層越趨廣泛,YouTuber對社會的影響度已不輸於傳統新聞媒體了。

12

圖一:「網紅」與「YouTuber」相關文字雲

 

 

 

分析近一年來以「網紅」與「YouTuber」為關鍵字的文章(圖一),可從中找到兩個值得關注的人物:現任台北市市長「柯文哲」與近日討論度很高的YouTuber「小玉」。

 

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曾與許多網紅合作過,如:HowHow、蔡阿嘎,登上YouTube頻道的柯市長也有了「網紅」的稱號,成功圈粉許多年輕人,同時帶起聲量。柯市長於201876日與邰智源在網路節目《木曜4超玩》拍攝的《一日幕僚》影片上傳後馬上榮登發燒影片第一名,當日點閱人數就破百萬,可見影響度與討論度甚大。但火紅的同時也引來政府官員的質問,常被議員批評作秀、不務正業,例如丁守中批「柯文哲作秀、我做事。(2018/7/10,聯合新聞網)」。不論如何,柯市長帶來的網紅風潮確實對傳統媒體造成影響,藉由YouTube平台放送,比起新聞媒體管道更省成本,連柯市長本人都直言:「網紅比報紙廣告便宜多了。(2018/7/6,風傳媒)」,且新媒體平台更容易進入年輕人的生活、圈粉年輕族群。

 

YouTuber小玉於2014年發佈第一支影片,至20188月底已累積影片數量226部,但從2017年中開始有幾部影片被批具爭議性,例如:《殺人武器!忍者用的暗殺飛刀?!》、《金錢天堂!用100萬元泡澡的感覺?!》、《挑戰用十萬元將超商內所有東西買下》,每部影片上傳時討論度總是兩極化,2017年底公布YouTuber收入的影片引來網民大幅關注,但同時也被批「行為脫序」,如網路文章對小玉的描述:「你能在他身上找到一堆成年人會大翻白眼的特質。(2018/5/28,集知)」,但如此脫序的YouTuber卻圈粉許多國中小學生,成為他們心目中排行前幾名的YouTuber,甚至模仿他的行為。

 

 

 

從以上兩個的例子可以發現:不論是以「YouTuber」出生或「網紅」跨足YouTube,只要踏上YouTube平台,他們就如同魚兒回到水中,極短的時間內就可以造成意想不到的影響力並獲得高度關注,甚至能引來網民的行為效法,對政治人物來說這樣的宣傳方式確實比起以傳統媒體作為管道更值得考慮,不但節省成本,同時也能接觸到更廣的受眾。但在此也要提及,身為「網紅」在影響力越來越大的同時,也要督促自己成為好的榜樣,以免自身的影響力導致悲劇的發生。

 

註:照片擷取自柯文哲

 

 

 

僅個人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

【青年人輿情視野】系列文章係由一群關心社會的青年人自發性決定主題並進行分析,由典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輿情資料庫作為分析素材,能充分展現時下青年人關注的議題,以及他們的想法。

 

 

 

 

204188

 

陳法蓉

 

可以叫我Michelle,喜歡旅行、攝影、寫文章、交朋友

大學、研究所都唸心理學,我不知道你們正在想什麼,但我知道你們喜歡問這個問題

曾寫過兩篇文章獲刊登,擅長寫敘事型故事

現在正在經營部落格《敘說者的流浪日常》專寫日常故事、旅遊紀錄,鼓勵大家寫下屬於自己的故事!

把數據說得很白話,從現在開始!

擁有24年市場研究經驗,累積多種消費者洞察模型,長期協助企業建立消費模型。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