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image_1653041556651.jpg
撰文:葉霈彤 (輔仁大學 統計資訊學系四年級)


        近期,西門町的惡煞砍人案受到社會高度重視,再度喚起大眾對少年法的關心。5月15日晚間,兩名男子在西門町峨眉停車場遭人追砍,警方事後將五名嫌犯逮捕,才發現當中竟然有一名未成年者,該名少年不僅被警方逮捕後毫無悔意,等待偵訊時竟在鏡頭前比「YA」、甚至在網路社群留下「未成年的好處就是這樣」之言論,這起事件也讓「少年犯罪」的議題再次受到輿論關注。



wen zi yun.png

圖片資料來源:數據碰!研究中心

      為掌握媒體與網民對於此議題的討論觀點,筆者透過典通公司的《PO!智慧輿情決策管理系統》,蒐集過去一年內有關「少年法」及「少年犯」之相關討論文章,總計共2172篇主文,進行文字雲分析。 觀察發現與刑事有關的關鍵字如「性犯罪」及「毒品」占相關討論最大宗;對於「防制」、「少年法庭」、「犯罪預防」等政府措施與宣導的關鍵字亦有不少的討論。進一步透過文本分析後發現,對於「是否將《少年法》(即少年少年事件處理法法)的年齡下修?」民眾仍持有正反不同意見。

        持正面意見的民眾表示「隨著時代演進,少年犯的年齡層逐漸下降,法律應與時俱進」、「較輕的刑責會使少年犯更容易有再犯機會」、「對於犯下重罪的少年,是否真的有教化可能」等;而持反面意見的民眾則表示「不能只期待以刑法維護秩序,家庭、社會與國家等環境對少年成長更有影響力」、「若將少年法年齡下修,會造成資源、人力不足等問題」、「大環境沒有改善的情況下,逕自加重罰責,反而會提升少年犯的再犯率」等。

shao nian fa tao lun.jpg

圖:網友的正反相關討論

  「少年犯罪」的議題不只在台灣,國外也正透過文學或影視作品來發揮輿論影響力,讓社會願意正視並討論這個議題。如今年2月於Netflix播出的韓國影劇《少年法庭》,劇裡透過改編真實社會事件,圍繞在少年罪犯與少年法的立意,當少年犯在充滿偏見與敵視的社會氛圍裡,只會越來越難感受到溫暖與接納的眼光,「少年犯罪在媒體的渲染下,變得殘酷無比,社會對此也無能為力,他們只是不斷高喊廢止《少年法》,但問題不在法律,而是社會體制。」在《少年法庭》首播後一個月,雖然韓國正討論是否要將少年法最低年齡下修至12歲,但仍有許多討論空間。

      日本小說家東野圭吾也在2004年出版的《徬徨之刃》探討過青少年犯罪的社會問題,在少年犯與過激的受害者家屬間,法律所保護的究竟是被害者還是加害者?這類型的議題發人深省也具有渲染力,《徬徨之刃》推出後,陸續被韓國、中國翻拍成電影作品。時隔多年,日本在今年四月經過修法後,終於將法定成年年齡20歲下修至18歲,意旨18、19歲者不再適用少年法的部分保障。

        《少年法》存在的意義在於讓犯罪少年即使犯了錯,仍有改過自新、可教化的機會,所以其刑責會比成年人減輕許多,但每當有不知悔改的犯罪少年或屢次再犯等事件發生時,往往會使人質疑現有少年法是否仍有不足之處。法律是為了要達到嚇阻的作用,而不是作為懲罰的工具,目前台灣要要正視「少年犯罪」的問題,尚需要司法、媒體、社福及教育等單位多方努力才行。

資料來源:

僅個人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

【青年人輿情視野】系列文章係由一群關心社會的青年人自發性決定主題並進行分析,由典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輿情資料庫作為分析素材,能充分展現時下青年人關注的議題,以及他們的想法。

s__294502403_copy.jpg

 葉霈彤(目前為典通2022實習生計畫的一員)

水瓶座,就讀輔仁大學統計資訊系四年級,

熱愛看電影、小說、聽音樂,
平常喜歡觀察身邊有趣的人事物!

把數據說得很白話,從現在開始!

擁有24年市場研究經驗,累積多種消費者洞察模型,長期協助企業建立消費模型。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