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青少年與成年人的界線?
18歲,是揮灑青春、是青澀懵懂、是冒險探索的人生階段。然而再過幾年,人們對於18歲的回憶與印象,或許將有極大的轉變;18歲的回憶,是不是會變成首次參與投票、正式在法律上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年齡呢?
今年11月26日的九合一選舉,除了將選出各地地方首長外,也將進行台灣第八次憲法修正案之複決公投。此次公民複決將決定《憲法》中擁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權力之公民的年齡,是否由20歲下修至18歲,同時也將影響2024年總統大選。然而,被貼上莽撞、天真標籤的18歲,究竟是否具備足夠的決策能力與生活歷練來參與國家事務呢?兩年的生活與成長,會讓18歲和20歲的年輕人產生多大的差距呢?
「18歲公民權」全民複決困難重重?
為了瞭解網友對於年底選舉的關注焦點,筆者利用《PO!智慧輿情決策管理系統》,分析最近一個月有關「選舉投票」的文字雲,除了可以看到不同政黨、地區與參選候選人的關鍵字外,也可以看到「18歲公民權」、「年輕人」、「修憲複決」等詞彙,顯示出民眾對於此次公民複決案的關注。
然而,根據「壯闊台灣聯盟」民調統計:支持18歲公民權修憲案的民眾雖接近50%,但表示會去投票的民眾只有39.5%,距離修憲門檻的過半數同意票,還差約200萬票,可見若要修憲案通過,讓更多年輕人加入公民的行列,除了應該擴大宣傳複決修憲案的重要性外,更要消弭民眾對於「18歲公民權」的疑慮與歧見。
18歲公民,是民主的新動力,或是易煽動的族群?
雖然18歲公民權修憲案受到大部分朝野政黨與立法委員的全數支持,民眾對於此事卻有更多的思量與顧慮。支持公民權年齡下修的網友們認為,台灣憲法於1946年訂定20歲以上才具公民身分,施行已超過70年,時空背景都有許多變化。如今,18歲的人可以輕易地透過網路取得所需的社會知識與資訊去決定與影響國家事務。此外,在法理上,18歲已有刑事責任與服兵役責任,卻無民法保障之公民權,如此則缺乏對等的權利與義務;且下修投票年齡是世界民主潮流趨勢,讓年輕人擁有改變國家的力量將有助於他們關心公共事務。反之,不贊成「18歲公民權」的民眾則認為,18歲的人尚缺乏理性決策與思考的能力,很容易受到極端言論的影響;且18歲正是高中升大學的年齡,多數人都忙於學業而沒有時間去深入了解社會時事,因此不適合在這個時候擁有可以決定全國事務之投票權。
18歲?20歲?何時轉大人?
18歲的高中生,經過學測、考上大學,脫離12年來的填鴨式教育,是許多人第一次離開家生活的階段;經過兩年的大學生活,不論在生活上、思想上,或許都會有許多成長而變得更加獨立。然而,這當然不是每個18歲青少年的人生軌跡。或許,有些沒有投票權的學生,因為關心國家事務,卻沒有力量去改變,只能透過參與學運來表達想法;反之,也有許多擁有投票權的公民,對於國家政治沒有太多熱忱而不參與社會活動。由此可知,人們對於公共事務的關注與參與成熟度,絕不是由一條簡單的年齡線可以劃分的,只不過為了國家的管理,年齡劃分無疑是成本最低的方法。
人們對「18歲公民權」的爭議主要聚焦在18歲的人是否具備足夠的知識、經驗與成熟度去進行決策。當然,18歲可能容易受到煽動、可能容易不深究而盲目地支持特定政黨,但誰又能保證20歲以上的人不會呢?難道就因為部分18歲的人無法做出理性決策,就要將其餘心智成熟的18歲年輕人一併抹煞嗎?如此將擁有同一特徵的群體概括化為「一律相同」,或許只會為社會帶來更多的偏見與階級。不論如何,沒有人能夠得知18歲的年輕人是不是真的普遍具備擁有公民權所需的一切知識與能力,但這個修正案終究會在11月26日由另一群20歲以上的現有公民去投票決議,在現有的國家管理結構下,最大限度地去實踐民主。
資料來源:
- PO!智慧輿情決策管理系統
- 2017/3/23。爭18歲投票權 修憲難關如何攻防?
- 2022/8/17。蔡英文下令:全黨挺18歲公民權 「讓台灣民主更前進」
- 2020/3/2。我反對投票年齡下修到18歲。
- 2022/8/23。民調/18歲公民權六都支持率曝光 過關還差200萬票。
以上僅個人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
【青年人輿情視野】系列文章係由一群關心社會的青年人自發性決定主題並進行分析,由典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輿情資料庫作為分析素材,能充分展現時下青年人關注的議題,以及他們的想法。
盧孟青(為典通2022實習生計畫的一員)
天蠍座,就讀東吳工商心理碩士
喜歡看劇、看小說、吃美食,
最喜歡冬天窩在被窩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