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疫情過去,科技業的寒冬來臨?
2022年即將結束,作為COVID-19疫情趨緩、人民回歸正常生活的轉折年度,觀光與民生產業已經逐漸復甦。然而,自2020年起受到疫情影響而獲利暴漲的電子商務產業,如今卻面臨著一波波的裁員與動盪。
根據裁員資訊平台Layoffs.fyi統計,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觀光與運輸產業相關的科技公司遭受嚴重衝擊,如共乘平台Uber和訂房網站Booking.com都曾在2020年大量裁員。時間轉回到今日,裁員潮移轉至Facebook母公司Meta、亞馬遜和推特等知名大企業,矽谷科技公司自2022年初已裁員超過14萬人,第四季裁員人數更達到疫情以來最高峰。究竟這些疫情期間迅速擴張的電子商務產業,為甚麼會在疫情趨緩後面臨成長停滯?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人們如何告別「安靜辭職」(quiet quitting),迎來「職涯備胎」(career cushioning)呢?
疫情帶來的「產業」後遺症
為了解台灣網友對美國矽谷大量裁員的關注焦點,筆者利用《PO!智慧輿情決策管理系統》,分析近一個月內有關「裁員」的文字雲,出現了「Meta」、「推特」、「亞馬遜」、「科技業」和「萬人」等關鍵字,不僅顯示出今年大規模裁員的企業中不乏全球知名度高、市場規模龐大的科技公司,更可以預見數以萬計的員工遭到裁員,社會與產業皆瀰漫著動盪不安的氛圍。
由「visual capitalist」製作的2022年科技公司裁員圖表可以看出,自今年五月起,受到疫情影響而大幅獲利的社群軟體、電商平台紛紛出現裁員潮。一方面,推特的大規模裁員似乎比較容易讓外界理解,馬斯克(Elon Musk)在今年10月正式入主推特,猶如將一個石子投入一池淨水,不論時空背景、不論有沒有新冠疫情,對於推特來說都是一場鉅變。然而,Meta和亞馬遜的裁員,就比較讓人難以理解,畢竟受到疫情影響,網路服務和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如今的人事凍結與縮編不免令人摸不著頭緒。不過,或許我們可以從「後疫情時代」的角度去思考。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了兩年多的時間,人們一下子不能出門、缺乏與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歸屬感,因此才會透過網路尋求慰藉。而當疫情解封,人們自然迫不及待走上街頭、踏出國門,回歸群體生活。根據《紐約時報》分析,疫情過去後,消費者購物習慣的轉變與烏俄戰爭帶來的全球通膨,不僅使網路銷售的榮景漸漸消退,更讓疫情期間過度投資和快速擴張的問題浮現,裁員風波也因此陣陣襲來。
面對衰退,趕緊找好備胎!
美國矽谷科技園區裁員不論在地理上或心理上,似乎都跟台灣距離很遙遠,但藉由社群網路與國際新聞的傳播,使得全球經濟社會皆壟罩著動盪不安氛圍。面對即將衰退的陰霾,台灣的職場趨勢也由「安靜辭職」轉向「職涯備胎」;為了保住飯碗,只在最低限度達成工作要求、反對過度奮鬥的職場型態已經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積極採取行動、為勞動市場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動做好緩衝,提前「為衰退準備」(recession-ready)的工作態度。 事實上,這樣的轉折在人的生命中具有很大的意義:當我們不再緊握著雙手,抬起頭看看周遭的世界,也許可以發現更多的機會;並且,當我們已經準備好尋找「備胎」,這也意味著比起工作,人們開始重視「我」和「我的生活」,而非「這份工作」和「工作要求」。期許在2023年,人人都能夠不畏懼改變、盡情放開雙手、勇敢地去追求自我的價值與意義!
資料來源:
- PO!智慧輿情決策管理系統
- 2022/12/8。Visualizing Tech Company Layoffs in 2022。
- 2022/11/16。學習馬斯克好榜樣,矽谷裁員「理直氣壯」。
- 2022/12/12。【圖表】景氣寒冬,2022科技業裁員超過10萬人,各家老闆身家大失血。
- 2022/12/5。裁員風暴襲,上班族沒本錢再安靜辭職!年末最夯職場關鍵字:「職涯備胎」是什麼?
以上僅個人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
【青年人輿情視野】系列文章係由一群關心社會的青年人自發性決定主題並進行分析,由典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輿情資料庫作為分析素材,能充分展現時下青年人關注的議題,以及他們的想法。
盧孟青(為典通2022實習生計畫的一員)
天蠍座,就讀東吳工商心理碩士
喜歡看劇、看小說、吃美食,
最喜歡冬天窩在被窩睡覺